星期日, 1月 07, 2007

一封兒子寫給他老爸的信

這是個朋友寄給我一個滿有趣的「故事」,或許大家曾經讀過,但我還是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還記得好久以前,我曾編過一份 "BV" 雜誌,裡頭就曾經提到過這個實驗,於是我又再上網找了一次,花了5.5秒鐘…
美國密西根大學學者卡爾.韋克(Karl Weick)的
「慣性邏輯致人於死」的實驗
將十隻蜜蜂和十隻蒼蠅同時放入一長頸瓶中,然後把瓶子放倒,讓瓶底朝著窗戶。這時,你會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用盡所有的力氣,倒地而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成功逃出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正是由於蜜蜂對光亮的喜愛以及牠們的超群智力,才使得牠們走向死亡。蜜蜂認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亮的地方,於是牠們不停地重複著這種看似合乎邏輯的趨光行動。反倒是那些愚蠢的蒼蠅對事物的邏輯毫不在意,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處亂飛,結果歪打正著地逃出了囚室。這些頭腦簡單者總是在智者瀕臨消亡的地方順利得救。

這陣子我看了一本書,同樣也提到了這個實驗,但它提供兩個不同的觀點:第一個同樣也是說蜜蜂在長頸瓶這實驗的情況下是不如蒼蠅的,因為蒼蠅根本不管這愚蠢的邏輯;但第二個實驗則是說:如果蜜蜂和蒼蠅從同一個地方出發,以另一處的一朵花兒為目標前進,蒼蠅一樣會比蜜蜂更快到嗎?

答案:是蒼蠅…不會再次勝出了!因為蒼蠅會一直到處亂飛,但蜜蜂卻會筆直的往那朵花兒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當然這書上寫的並沒有提到實驗的數據和真實性,但這第二次的比賽我仍然覺得蜜蜂的贏面最好!亂飛不一定就是好,直直的飛也不見得就是不好。人的智力當然遠超過這兩種昆蟲,所以我們可以輕易的「用慣性的邏輯」做出最快速的判斷;在無法突破瓶頸的時候,則可以試著「放開邏輯」這個羈絆。慣性邏輯仍然有其相當程度的重要性,只不過創新或創意,則需要突破這個慣性邏輯才是。

大人常會用自己的角度去幫孩子看事情,卻不曉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說,不知道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孩子看事情的角度通常不大會選擇,常以為自己已經知道所有的事情了!很少能用不同的面向去了解一件事情真正的意涵,所以失去了很多學習的機會,甚至傷別到自己或他人。我覺得孩子像最原始的裸鑽一樣,如果我們能好好帶領著孩子找到人生美好的未來,孩子就會是顆璀璨的鑽石!如果帶不住的話,他們往往會成為尖硬銳利而處處傷人的石頭!我如果是這孩子的爹,看來得好好的和這孩子做深入的溝通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