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創意思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創意思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五, 2月 27, 2009

敢飛!敢夢!



飛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雖然我們很羨慕鳥兒能恣意地飛翔,但一直到萊特兄弟的努力,才讓人類有機會可以在天空飛行!即使到了現在,飛行一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至少到現在為止,我也只有「坐上飛機」而不是自己「開飛機」!

有時候人會害怕某些事情,因此做起事來綁手綁腳的;回想我們小時候,是否我們一直有很多夢想希望能實現,然而現在卻都認為那些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再也不敢夢了?是現實?是時間?還是金錢?

當我們再也不敢去夢、去想的時候,也許我們就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人罷了。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誠信具有財務價值

昨天晚上看了某台的「高文英時間」,請到某刊副總編聊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其中,我聽到那位副總編說巴菲特曾講過一句話,這句話雖然簡單,卻被副總編認為非常重要!足以成為他的座右銘!巴菲特說:「誠信具有財務價值。」

「誠信」要怎麼算錢?!但我聽了之後,只有四個字:「非常認同」!雖然誠信沒辦法用錢來衡量,但是,如果你有錢想做投資的話,你敢投資一家不保證信用的公司嗎?當你要用相當高的價格買貴重的商品時,你敢買沒有品牌保證的商品嗎?當你要交待事情給別人做的時候,你敢交待給你不相信的人做嗎?當你要僱用員工時,你敢僱用不誠實的員工嗎?

「誠信」也許沒辦法直接換算成可量化的「財務價值」;然而,缺乏誠信卻足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名員工的不誠實,足以將一家公司的信譽毀於一旦!

星期二, 7月 01, 2008

What is My Style?

今天晚上和安吉拉去捷運雙連站1號出口一家新開的咖啡店吃飯,看起來像日文的名字我叫不大出來…主要是教她怎麼使用iMovie,只不過,她給的影片檔iMovie都不能用,甚至轉成了.mov也都不行,其它的格式似乎又沒辦法轉檔,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打開Windows的Movie Maker,不過還沒使用,就覺得累了…

電腦收起來,聊聊她準備要去義大利唸書的事情,13個月大約要花140萬!哇!真的是不少錢呢!

她說還沒找到自己的風格,所以出國希望能找到…我給了她一些建議,也許,這也提醒著自己!

當妳花了140萬去到義大利學東西的時候,妳已經準備好跟老師「要」東西了嗎?妳知道要跟老師「要」什麼嗎?

當妳找不到自己的風格時,妳有沒有辦法找到妳喜歡的風格?妳有沒有辦法做出跟妳喜歡的風格一樣的東西?甚至,妳有沒有辦法做得比妳找到的風格還要好?畢竟,「在妳打破規則之前,妳得先把規則學好!」

另外,就是「整體性」的觀念。當妳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要注意「整體性」的感覺!如果各種條件都允許的話,才再進一步把東西做更好!否則,妳應該隨時一停下來,作品都能有六十分以上的水準。

舉個例子來說,「豪華五星級酒店」和「豪華汽車旅館」的差別,除了設計的造型之外,品質也會有相當的差別!大部份豪華汽車旅館的裝潢雖然漂亮,但品質都不比豪華酒店好!然而,豪華汽車旅館整體性的感覺卻不見得會輸豪華五星級酒店!畢竟風格不同!

儘管風格不同,成本的差異卻很大!

有些花費大成本、號稱五星級的豪華酒店,在住過以後只會讓人覺得很普通、沒什麼特別的印象;但有些之前從來沒去過的汽車旅館,在住過之後,卻能讓人留下美好而不可思議的回憶!在這之間,整體性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

因此,不論時間和金錢等各種條件有多麼的嚴峻,好的建築師或設計師都有辦法做出讓人舉起大姆指的好作品!然而,這同時也是許多大師認為最好的作品都是下一件作品的原因,因為很多的作品都存在著不少的限制!

那麼,回過頭來,What is My Style? 我的風格到底是什麼呢?

好好思考「整體性」的觀念,我們就能在有限的條件之下,做出「整體性」具有相當水準的作品!再者,隨著觀念、經驗、技術的提昇之下,我們的作品水準自然會愈來愈高!自己的個人風格呢?…有成語叫做「水到渠成」,到時候,不想要有自己的風格都很難呀!

所以,妳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了嗎?

星期日, 6月 29, 2008

其實「你都懂」的基本設計原理:Gestalt Psychology

身為設計人,對於「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或「完形心理學」,應該有充份了解與認知;同時,也應該讓你的客戶有相當的體認。然而,在時間的前提與客戶的要求之下,很多設計師卻犧牲了這一點,讓一團亂的畫面完整的呈現在眾人的眼前!這是設計師的錯嗎?還是客戶的錯?或者,這不是我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暫時先不管是誰的錯,當我們在執行設計的工作時,創意的加乘當然萬分重要,但我們還是不該忘記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所以設計的結果是看整體,而不單是看某個部份而已。

我之前的同事Green曾跟我說過:「好的畫家,隨時一停下畫筆,至少都能拿六十分以上。」這就是整體!不論是設計,或者是工作,這都會是一個很好的觀點!當你停下手邊的工作時,是否也能輕鬆的拿到及格分數呢?

從事設計工作,勢必得讓客戶了解到「整體」,而非強調每個都是首要的重點;因為,當電影裡面所有的漂亮女生都是女主角時,等於是沒有女主角了!

wowboxBlog的「格式塔心理學」這篇文章,轉載了Blueidea.com的「格式塔心理學」,提供了格式塔原理在構圖中的應用形式,讓我們好好的再復習一次吧!

星期四, 5月 22, 2008

老是在加班,代表你錢賺得比別人少!?

昨天和很久不見的一位朋友約在誠品吃飯,他的職位以他的年紀來說,我覺得已經非常優秀了!但他卻跟我說,他現在的工作比以前輕鬆多了!回顧到目前,他最花費時間也最努力的一份工作,就是和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那段時間。他現在不像以前那麼忙,但錢卻比以前賺得要多很多!聽了真是覺得好羨慕呀!

當然,每個成功的人都是很努力才能有現在的地位的!

但有趣的是,為什麼真正工作的時間變少了,錢卻賺得比以前還多!?這不是很奇怪嗎?

說實在的,其實也沒那麼奇怪!舉個例子來說,雞排店的老闆,每天工作幾小時、賣多少雞排,決定了今天能賺多少錢;工作時間愈長,原則上可以賣得愈多,因此錢賺得愈多!沒錯吧?

可是當你只會賣雞排卻不懂得經營雞排事業的話,賣的時間愈長,工作的時間愈長,得到的可能是過勞死的結果!聽來多麼無奈!一切攏系為了錢~~~

關鍵在於「支配時間」的能力。

每個人「原則上」每天都有24個小時,這是「你」的時間。如果你是雞排店的大老闆,底下有N家雞排店,那麼你底下就有N個老闆的時間,你支配的時間是「N乘以24小時再加上24小時」(Nx24+24)。假設N等於10的話,也就是你有十家雞排店,你可以支配的時間是10x24+24=264個小時!!!哇!明明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你卻可以有264個小時?聽起來真不可思議!事實上也是如此,你不可能擁有底下十家老闆整天的時間!所以就不可能有264個小時,但可以保證的是,你可以支配的時間,確實是比支配自己的24個小時要多太多了!

賣到不行再賣,不會讓你變更有錢,只會讓你花更多錢看醫生…

當你是其中一家被支配的雞排店老闆,能做的就是一直賣雞排…賣到雞排缺貨為止…只是,這並不能讓你真正變得有錢(也許,你的下一代會因為你的努力而獲得更好的生活)!我們希望自己也能過好的生活,我們應該要先學習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從而學習支配別人的時間!

一旦你擁有支配眾多人的時間的時候,你會相信你拿的薪水比被你支配的人的薪水還要少嗎?

當你擁有了這項「特異功能」之後,你會發現,「你真正工作的時間變少了!」因為有很多事情都有「得力助手」幫忙;後來,你會發現,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高級主管」呀!(如果你已經是主管了,卻還是一直在每天超時加班,代表的是你的等級還不夠!要多加努力呀!)

位階愈高,你的影響力「原則上」愈大,薪水領得當然比別人高!但位階高的工作就像所有的投資一樣,「愈賺錢的投資,風險就愈高!」主管的位階愈高,承擔的風險就愈高,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星期三, 2月 20, 2008

Web 2.0 設計指南


底下的文章翻譯自web design from scratchWeb 2.0 how-to design guide,我覺得很有參考的價值,所以試著翻成中文,一方面自己可以學習,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參考。


[文章開始]

在這個課程裡面,我要描述現在Web 2.0網站的各種視覺設計元素,並且解釋為什麼它們有效果(例如為什麼他們變得很常見),也告訴你如何將這些元素在何時用在哪邊。這篇文章會延伸我另一篇Current Style的文章,並更深入的分析現在Web 2.0的設計風格。


事先聲明 (Disclaimer)
並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在所有的情形之下都適用,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同時也會有一些不好的例子,它們都是被錯誤或過度的使用在不適合的網站設計上。

你不能以為把這些視覺的元素全用在一起了就會做出好網頁,這就好比你以為「拿了雞蛋、砂糖和麵粉就可以做出好吃的蛋糕了」的道理是一樣的。

從事網頁設計的工作,其實需要對很多事情都非常敏銳,所以好的網頁設計通常都是平衡了許多不同力量之後的一個成果。


WEB 2.0 (網路2.0) ?!
我在Current Style這篇文章中用「Web 2.0設計」來描述目前普遍流行的網頁設計。有很多人都用底下這些句子來描述「Web 2.0」:
  • 一個網路經濟的再起
  • 一個新層次的網站與服務之間的科技互動
  • 一個源自於新型態的線上社群與社交網路
很多其他的人也用這些句子來引用關於現在學校的網頁設計,所以我也很自然的就把它用在這邊了。以社會學的術語而言,移動在許多層次上都會衝擊到人們:經濟、文化、政治等等。例如「街頭龐克」(skate-punk)到底是指關於娛樂和運動、音樂和音樂產業、流行還是社會的沈淪?那麼Web 2.0呢?

通往Web 2.0風格的捷徑
(Shortcut To Web 2.0 Style)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Web 2.0設計風格的資源,TemplateMonster已經發表了他們Web 2.0的專區。當然,一個網路上購買的樣版頁面不可能總是完美的符合你的目標的;然而,一個為你特別設計過的網頁同樣也不能做出這樣的保證。有很多網站花不到一百元美金買這些樣版就能做出最新、最流行的設計了!而且TemplateMonster已經做這個服務好幾年了,所以我會建議你去看一看。


介紹 (Intoduction)
現在我將帶你們看看現今這股優秀網頁設計的特色,解構最重要的特徵,解釋為什麼每一個都能成為好好設計,並且讓你們知道如何用在你自己的網站上。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歸納「Web 2.0」的設計,我會用「簡約」(simplicity),那就是我們要開始的地方了。

我是個非常崇尚簡約的人,我認為它就是要表達在網頁設計的一個方法。今天乾淨的、顯眼的、優美的網頁設計都用少來傳遞多(deliver more with less)。
  • 他們藉由較少而且精選過的視覺元素來指引網站使用者的目光,讓設計師的設計直接命中網站的目標。
  • 他們用較少的文字卻說得更多,並且小心翼翼的選擇圖片來創造想要的感覺。
  • 他們拒絕使用那些讓人不知道要從網站上做什麼的想法。

1.簡約 (Simplicity)

網頁設計比以前更單純多了,這是件好事!

2.0的設計指的是集中的(focused)、乾淨的(clean)、簡單的(simple),但並不一定是說要把網站做成小小的,等一下會說明。

我相信簡約。不只全部的網站都要簡單,而且必要的功能愈簡單愈好。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阿肯的刮鬍刀(Occam's Razor),這是我常常在用的一個原則。用一個方法來做比喻:如果一個問題有兩個答案,那麼比較簡單的就是比較好的。這邊舉一些例子。底下有很多網站都有許多不必要的元素穿插其中,有的甚至還更誇張…但這樣會使它們更好嗎?

結果是你必須看這個內容,你發現自己和設計師設計的所有功能一起互動,而且你並不介意,因為它很簡單,讓你知道為什麼要到這個網站。

為什麼簡約是好的
(Why simplicity is good)

  • 因為網站的存在都有它的目標,而且所有的網頁都有它的目的。
  • 因為使用者的注意力有限。
  • 因為這是設計師的職責,要讓使用者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或是注意到網站想讓他們注意到的東西)。
  • 因為螢幕上的東西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東西愈多,要注意的東西也就愈多,使用者可能不會注意到真正重要的東西。
  • 因此我們需要讓某些溝通有效,需要減少混亂的東西。意思是我們要想辦法讓東西愈簡單愈好,也就是有井然有序,或者是簡約了。
何時、如何讓你的設計變得簡單
(When&How To Make Your Designs Simple)

何時?
總是如此!

如何?
有兩個重要的方向可以成功的達成簡約的目的:
  1. 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之下,減少不必要的東西。
  2. 找出可以達到同樣目的的方法,但這方法卻能更簡單。
當你在做設計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養成一個習慣,就是移除所有不必要的視覺元素。特別要注意那些沒有任何關連與目的的版面區域,因為在這些區域的視覺活動會分散關鍵內容與導覽的注意力。善用視覺的小細節-不論是線條、文字、形狀、色彩-都是要溝通相關連的資訊,絕不只是裝飾而已。

這邊舉一個設計不夠簡約的例子。耶克塞(Yaxay)的介面使用了很多的圖案,但大多都只是裝飾而已,有些是用來當做背景。相對的,只有少數的圖案是用來讓使用者找尋或取得資訊、和網站互動。

這個網站有好多的「東西」要去注意,而且只有少數的部份是用來當做真正的導覽列、內容、以及互動功能。

愛德華‧泰伏特(Edward Tufte)主導了這個網頁設計的資訊。他用「資料墨水」(data ink,可以傳達資訊的視覺元素)和「非資料墨水」(non-data ink,不能傳達資訊的視覺元素,僅僅是視覺本身而已。)來形容這個現象。泰伏特(Tufte)用一個方法來衡量設計的資訊(例如照片、圖案、表格等)效率,就是「資料墨水」和「非資料墨水」的比例。資料墨水的比例愈高,設計就愈有效率。

可是拿耶克塞來說,其實有很多都是我稱為「填充物」(busyness)的設計,例如很多的邊緣、色調的改變、色彩的變化、形狀、線條…等等,有很多的東西都得要去看,但有用的東西卻只有:
  1. 網站的識別圖案,以及
  2. 導覽列的按鈕(這邊看到的是art gallery)
其餘都是「填充物」:背景圖案、面板的斜線、格子、漸層…很雜亂,它們都是「非資料墨水」,因為它們不能傳達溝通的訊息。

在網頁設計上,我並不反對豐富、複雜或者是優美
(I'm Not Against Richness, Complexity Or Beauty In Web Design)
簡約意味著:
必要的時候,可以用任何的方法,即使用最多的圖案,為的都是要產生溝通的動作。
當然,一般溝通的並不是指那些刻板的資料(hard data),而是容易接收的資訊(soft information)。
  • 刻板資料(hard data):指的是事實,像新聞、股價、火車時刻、你銀行帳戶的金額…
  • 容易接收的資訊(soft information):包涵了溝通本身的性質,例如關於公司的第一印象、接受服務的感覺、或者是你覺得這個產品適不適合你,這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不論你溝通的是「刻板資料」或是「容易接收的資訊」,畫面中的每個區域都是重要的,所以要小心使用。

以底下的例子來說,艾力克斯‧杜可(Alex Dukal)的網站非常的豐富,而且有趣動人。它用了相當多的視覺技巧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使你產生興趣,讓你對艾力克斯的作品產生溫暖的感覺。

不過,它也是很簡單的一個網站。因為它的畫面區域、「資料墨水」、「填充物」用的恰到好處。所以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它是井然有序而且豐富的。

不論如何,你都應該聰明的選擇使用的畫面區域以及「資料墨水」。從一開始就先把它拿來當作溝通的設計,然後再思考是否有更簡單的方式,如果有的話,就去做。


2.置中版面 Central Layout
(在Current Style裡有更多的介紹)基本上,現在大多數的網站在瀏覽器裡頭都是置中的版面。相對於以往,全螢幕、靠左、固定大小的版面也愈來愈少了。

為什麼版面置中是好的
(Why A Central Layout Is Good)
現在的「2.0」的風格是簡單、大方、直接的。網站如果很直接了當的放在正中間,感覺起來簡單、大方、直接多了!當然,也因為我們把圖案與內容排得更整齊,試著不把太多的東西同時丟給使用者去想,所以我們可以用更少的東西表達更多的資訊,能夠有多一點的自由產生多一點的空間,並且能將我們的內容填入很多的留白。

何時、如何利用版面置中的方法
(When&How To use A Central Layout)
我會認為,你應該要把你的網站版面置中,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讓你這麼做。例如你想在有限的空間裡發揮更多的創意,或想在畫面中盡可能取得更多的資訊(例如網路軟體工具)。


3.減少欄位 Fewer Columns

幾年前,分成三個主要欄位的網站是很常見的,四欄的也不會不常看到。今天,兩欄的網站更常見了,三欄是主流網站裡面最多的了。

為什麼欄位少一點比較好
(Why Using Fewer Columns Is Good)
少就是多。愈少的欄位感覺起來愈簡單、大方,而且比較直接,這樣我們溝通的訊息就愈清楚。

有一些網站的版面中間是用產品來支配的。因為我們不想把整個畫面都放滿東西,也不想一次就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塊,不需要這麼多欄位來放東西就是了:
  • 37Signals總是在前面放上一個問題,然後再放上一個大大的答案。他們只用了兩個欄位。這是個很善用簡約的例子。它讓訊息說話,而且不讓任何東西擋住它!
  • Apple則是另一個優美而簡約的例子。它的版面設計真的非常非常的好!每一次我體驗到Apple的簡約設計,就愈相信它的襌風是設計的典範。典型的Apple版面表達出某些人想直接問的問題:「到底我們的網站需要多少區塊、欄位、以及線條?」然後,他們就很大膽的把不必要的元素全部修掉,所以你得到的答案就是無法拒絕的乾淨,非常有效率的溝通。
如何選擇你的欄位
(How To Choose Your Columns)
我建議不要使用超過三個欄位的設計,因為你應該不要用太多的東西,但還是有幾個例外的情形,所以這邊舉幾個仍然有效的例子:
  • Derek Powazek的部落格網站用了三個欄位的樣式來做為他部落格的主要欄位設計,但在欄位下方則用了四個欄位。底下的區塊是混合選擇的一種方式,眾多的欄位強調了「選你想要的」感覺。
  • Amazon(英國)左右兩邊各用了一個欄位,產品則放在中間額外的三個欄位。它有效是因為每個欄位的目的可以從它的設計看得很清楚;左邊是導覽,右邊是其它產品,中間的產品用了很多留白來區隔,所以不會被看不見。
  • Popurls.com包括了很多混合點選的資訊,對照其它網站如diggdel.icio.us來說,它的快速連結仍然保持在三個主要的文字區塊之下,你可以快速瀏覽並選擇你想要的。
這邊是一個網站的範例,但它做錯了…
(And Here's A Site That Gets It Wrong...)
All Things Web2.0用了四個欄位:兩個邊欄、兩個中間欄位。下方的版面讓你不知道要看哪;所有的東西都看起來不怎麼重要,有可能是因為背景有點兒昏暗。比較一下剛才Amazon的網站,Amazon在頁面中可以做出區隔,這樣的設計讓你馬上就看出什麼區域有什麼東西,所以不會混淆。


4. 容易辨識的表頭 (Separate Top Sections)
意思是把網站上方的區域(網站識別圖案與導覽列)做得跟其它的區域不一樣。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新方法,但它的確是一個好主意,而且一直都這樣用著的。由於這方法一直都被大家使用,所以有些人可能會做過頭了。看看底下這六個範例裡頭有哪些乾淨的表頭(page-tops),即使是縮圖也看得出來:
  1. SimpleBits
  2. mozilla
  3. MediconMedia
  4. Corve2 Design
  5. alsacreations
  6. ProtoLize
為什麼可以輕易辨識的表頭是好的
(Why Distinct Top Section Are Good)
上方區塊的表頭告訴著我們:「這裡就是頁面的起始處。」這滿明顯的,但感覺起來知道哪裡是開始的地方好像滿不錯的!網站或網頁的表頭常常會用一些大膽而穩重的陳述,這非常具有「2.0」的精神,因為我們喜歡穩重、簡單、大膽的態度。

這裡面有兩個頁是在頁面起始只有品牌而已(Protolize, MediconMedia),有一個只有導覽列(Curve2 Design),其它三個則是有品牌也有導覽列。

Curve2 Design的缺點,在我看來,是它的品牌識別放在導覽列後面。我比較喜歡導覽列明顯、清楚一些(例如Simple Bits)。

何時、如何辨識表頭
(When&How To Use A Distinct Top Section)
任何網站都應該把品牌與主導覽列做得非常明顯、大膽而且清楚。

所以大膽的把品牌識別圖案和導覽列放在網站上方乾淨的區塊是個好主意。總是把品牌識別圖案放在螢幕的最上方,而且最好也把導覽列放在它旁邊。

把網站畫面上方的區塊和網站其它內容明顯地區隔出來是件好事。最穩重的做法就是用大面積的色塊來區隔,不過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做法。

這邊有兩個例子,他們畫面的上方都用色彩的區塊來做分隔,但他們可不是只用了一個顏色在上面而已:
而這邊只是把上面的地方簡單的做成粗大的樣子以和其它區域有所不同:

5.固定位置的色塊 (Solid Areas Of Screen Real-Estate)
看了這麼多可以清楚區隔的表頭,你會注意到這些網站穩重而清楚地定義了各種不同的固定區域;這些固定區域包涵了各種不同的形式:
  • 導覽列(Navigation)
  • 背景或畫布(Background/Canvas)
  • 主要內容區域(Main Content Area)
  • 其它有的沒的(Other Stuff)
  • 標記或連結(Callouts/Cross-Links)
要讓網頁一眼就分辨出不同的區域是有可能的,最穩當的做法就是用色塊:
但是留白一樣能有相同的效果。如果你用強烈色彩的話,會有一個風險存在,就是它會吸引你的注意,同樣也會把你的注意力從別的地方給吸引過來。我認為把內容放在乾淨的白色空間上,可以製造出比較輕鬆的感覺,讓看的人比較自在:

6.簡單的導覽列 (Simple Nav)
導覽列是固定的-導覽列應該固定出現在整個網站的上方,像頁面的範本一樣,很明顯的讓人可以找到與使用。
  • 2.0的設計使所有的導覽列都看起來是大的,粗的,乾淨的,而且清楚的。
  • 一整排的超連結」(Inline hyperlinks)是最典型的了,而且能夠清楚的和一般文字做區隔。
  1. Trading Eye
  2. Cross connector
  3. mozilla
  4. London Pains Consultants
  5. Protolize
為什麼導覽列簡單一點比較好
(Why Simple Navigation Is Better)
你需要很明顯就能辨別的導覽列,因為它能讓你知道各種不同的重要訊息:
  • 你在哪裡
  • 能去哪裡
  • 能做什麼
善用簡約的原則,減少不相關的訊息,而且要讓導覽列看得清楚,最好的方法是:
  • 將導覽列固定在內容之外的區塊
  • 用顏色、色塊、形狀來區分出導覽列
  • 把導覽列上的東西做得又大又粗
  • 用清楚的文字讓導覽列的連結非常明確
如何維持導覽列的簡潔
(How To Keep Your Nav Simple)
只要記做一個重點:導覽列要和其它地方不一樣。記住這個原則,不論是透過位置、色彩或者乾淨的地方來做區隔都可以。一整排的起連結也應該要和其它內容的文字所有不同才是。

這邊有一篇文章是關於導覽列的。

即使一整排都是超連結的文字,但也應該要能看出和周圍其它文字的不同。看看底下這些小圖,你得在每一個小圖上面多看兩次,才能知道哪個是連結。(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用藍字不加底線,當你用滑鼠移過去的時候就會變成紅字加上底線…)


7.大的品牌識別圖 (Bold Logos)
一個清楚,粗大,而且強烈的品牌圖案-裡頭涵括了態度、品味、與第一印象-透過一個大大的品牌識別圖案,我們就能感受到這些訊息。底下是幾個例子。注意他們都把這些品牌識別圖案做得很大,用一般2.0的原則排在一起。

為什麼
(Why)
明確而粗大的品牌識別圖案不斷地發出一個訊息:「這就是我們。」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方法。

何時、如何
(When&How)
你可以參考我寫的Logo設計以及以文字為主的Logo。想一下子就告訴你如何能設計出好的品牌識別圖案是很難的,然而,簡單的說,你的品牌識別圖案應該是:
  • 視覺上和主要的內容可以很協調的在一起,可以用在其它的用途,例如傳單或衣服上。
  • 容易辨認與區隔的
  • 一眼就可以看出你的品牌個性與特質

8. 更大的文字 (Bigger Text)
跟以往舊的網站比起來,很多的「2.0」網站都用很大的文字來設計。

如果你的網站上可以放少一點的東西,那麼你可以擁有的就是更多的空間。當你擁有多一點的空間時,你可以讓重要的東西看起來比其它東西要大一些。因為大的東西比小的東西還要明顯,不過這樣的效果在印刷設計、版面、頁面、頭條新聞上已經用很久了。

大的文字不但比較明顯,而且也更平易近人。如果字太小的話,不止看起來很難過,在陽光下也看不清楚,畢竟我們都坐在螢幕前面有一段小小的距離,而我們只是想從網頁裡頭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如果你有好好思考想過這一點的話,還真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
何時、如何使用大的文字
(When&How To Use Big Text)
大的字體對多數人而言其實是比較有利的,所以這也是件好事。

當然,字體的大小是相對的。你不能把一個正常網站的一般字體給全都變成超大字體!這會讓網頁超過畫面所能顯示的範圍,而且這樣不但沒有作用,而且還更糟!

為了要用大一點的字,你必須先移除不需要的東西來製造出足夠乾淨的空間。另外,你也要有一個將字體放大的理由,所以這個要放大的字體必須要有意義而且有作用。你不能只是因為它要設計2.0的網站就把字莫名其妙的放大。

如果你需要把很多資訊放在同一個網頁上,而且相對來說它們都是同樣重要的,也許你可以讓它們全部都做成小字。


9.用粗體字介紹 (Bold Text Introductions)
在這些大型字體的樣式之中,很多網站的標題文字敘述都是粗體字的。

這些粗體字通常都被當做是網站的獨特賣點(USP,unique selling point),主要商品(elevator pitch),或者是重要訊息。一般來說,使用圖形表達的情形多於文字,理由是因為設計師想要掌控更多的視覺衝擊,特別是在一開始看到頁面的時候。
何時、如何使用粗體字的介紹
(When&How To Use A Bold Text Intro)
只有在你需要用粗體字來說一些話的時候才用這個方法。如果你沒有什麼話必須得用粗體字來說的話,這樣反而會更糟!也許你應該想一想你的網站或網頁是不是有什麼訊息必須得用粗體字來表達才是。


10.色彩強烈 (Strong Colours)
明亮、強烈的色彩總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善用他們來區分頁面不同的地方以強調重點。

當你的網站有一個簡單、條紋裝飾的設計時,可以用一些強烈的色彩來區分頁面中不同的功能區塊,讓別人注意到你想讓別人注意的東西。
  • Treo Mobile用三種不同的強烈色彩區隔網站主要的三個區域。背景色讓它清楚的告訴你這不是主要的內容,又大又粗的標題字讓你很快就看出它的差異,所以你一下子就能決定自己想看的是什麼。
  • Colorschemer用強烈、明亮、清爽的顏色來做區隔,並且把它們放在中性色調的背景上。
  • Apple總是用色調(黑灰色的色調)來做出非常平衡的設計,豐富的效果與色彩都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它。我個人認為它是目前網站中最棒的一個設計!在這個圖片裡面,較黑的地方和較強烈的色彩都是被用來強調重點項目。
色彩也是一個溝通品牌價值的強大媒介
(Colour Is Also A Great Medium For Communicating Brand Values)
  • Real Meat為例,它的顏色並不是明亮的,但卻很強烈!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它用了很多的綠色,它用綠色來溝通「品質」與「健康」的價值。
    注意:這個網站的設計和它的影像並不協調。
  • Gear For Girls只賣女性戶外服飾用品,柔軟的色彩增強了品牌的個性。
小心在背景上使用強烈的色彩
(Be Careful To Use Intense Colour On Or Around High-Value Features)
  • Giddy Kippa:一個好的而且有效的網頁設計得和內容以外的強烈背景色彩妥協,因為強烈的背景色彩會吸引人的注意。
  • Aurum3 NewTech也冒相同風險的效果,但它的背景顏色刷淡了一點,讓內容能夠被注意到。同樣的道理,又大又粗又佔版面的東西,都會把人的注意力從背景的強烈色彩中給吸引過來。
記得謹慎使用
(Remember To Use Sparingly)
如果你想用強烈的色彩來吸引人的注意力,那麼只有在其它地方都沒有非常強烈的色彩時才有效果。如果每樣東西都吸引人的注意力,那麼眼睛會覺得混淆,網站將讓人覺得困惑與混亂。


11.介面質感豐富 (Rich Surfaces)
多數2.0風格的網站都有微妙的立體效果,非常謹慎地強調設計的質感。

我們都知道這些小巧的立體效果感覺起來還滿不錯的,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覺得。模仿真實的表面效果(例如陰影、漸層、反射)都能幫助我們產生一種視覺的感觸,比較真實、實在,也更精緻。

他們可能喚起了我們在真實世界裡面的觸覺與美感,例如水滴、塑膠光澤,或者大理石地板。讓網站上的東西看起來像是獨立的實體,具有真實感,產生一種想要去觸碰的感覺,會吸引人的注意力。

何時、如何運用質感豐富的介面
(When&How To Use Rich Surfaces)
這裡的黃金定律是小心使用!而且不要用過頭了。

如同我在Tutorial on 3D effects所說的,你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用上這種效果。

讓所有立體的東西維持一致的光源是很重要的!雖然這可能會讓按鈕上的反光效果或其它立體效果看起來更複雜,但你仍然要讓整個介面的設計具有一致性。

立體效果能在頁面上製造出獨特的效果,前提是其它的部份得是相對的平面。避免試著讓你的設計全都變成像真實立體的感覺,因為:
  • 你要花更多時間做出這個效果
  • 這會讓整個網站變得很大(花更多時間下載資料)
  • 你不必這麼做。立體效果要用到很多不同的圖案,不同的圖案應該是吸引人的重點,或者是用來強調「容易被接收的資訊」。全都做成立體的其實做過頭了。

12.漸層效果 (Gradients)
Web 2.0設計漸層的層次比阿爾卑斯山的山峰還要多。

為什麼漸層效果這麼好用
(Why Gradients Are So Useful)
漸層讓畫面不那麼的平淡。
  • Alex Dukal:他們創造出非平面的插畫介面,做出不錯的效果,例如艾力克斯(Alex Dukal)的作品集。
  • Aurum3 NewTech:漸層可以在更亮或更暗的色調之中淡化色彩,他們用漸層在這個網頁裡面製造出一種氣氛。
  • Artypapers:利用背景的漸層創造出畫面的遠近感。由藍到白是一種常用的漸層色彩,製造出背景向水平線淡出的效果。
漸層的效果常被用在網頁背景的最上方,用來界定可視範圍的區域。
陰影、光暈,以及你在玻璃或塑膠按鈕上看到的反射亮光,也常打在漸層背景上看到。注意漸層通常在平坦的色彩或色調上最有效果。
  • Curve2的首頁裡面,漸層用得很好,因為相鄰的色彩都是乾淨的灰或白。
    漸層常被拿來加強網頁的基色(配合混合模式,例如在Photoshop中使用加亮顏色或覆蓋效果),能創造出許多巧妙的色彩。
    在這邊的例子上看來,亮綠色比深綠的基色要來得舒服而且友善。整體的效果很柔軟、豐富。

13.反射效果 (Reflections)
反射效果是最常用在漸層效果的樣式了,通常有兩種:
  • 強光造成的亮面效果
  • 亮面造成的反射效果
反射亮光效果
(Specular Highlights)
過去這幾年來,非常受到大家喜愛的效果有擬真的水滴、半透明的小圓珠,閃亮的玻璃質感按鈕等。我不知道這趨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Apple肯定是裡面最有影響力的網站之一,例如他們像水一樣半透明的介面與質感

底下是幾個例子。
  • 典型Apple網站的玻璃亮面按鈕到現在都還在使用!它們都是利用按鈕的光源效果,加上內光暈、反光,做出玻璃質感的效果。
  • 這些按鈕是從我最近一個重新設計的網站抓過來的畫面,它們都有一個很亮(從很強的白光上看起來)像黑色碳纖維的造型,從小圖示發出光芒的地方用對角斜線拉出一個漸層就做出類似的效果。
  • 反光更銳利的玻璃質感。注意看看這些反光在圖形的邊緣是如何營造出圓形邊緣效果的。
  • 類似的效果做成長方形就像徽章一樣。非水平的反光可以製造出多一點的動感。
  • 這個反光按鈕是cafepress.com用的圓形反光效果,就像是用圓形一道光打在圓形的東西上面一樣。
  • 這個web hosts Mediatemple的按鈕有更多的反光效果,但它的效果像是霧面玻璃的反光。
在平面上反射倒影效果
(That Shiny Table Effect)
最早又是從Apple開始的(我確定)。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效果,到現在還是一樣受歡迎。過度的使用會很危險,現在有些設計師已經開始覺得看膩了。

記住,網頁設計師當然會比平常人更加注意這些東西,即使我們現在都不用這個效果了,但一般人看到還是會覺得這個效果很酷。
  • 典型的Apple設計:灰色的反射倒影在白色基調的背景上淡出。
  • 反射在彩色背景的倒影。
  • 反射倒影在其中一邊淡出不見。
  • 用誇張的角度與豐富的層次效果將倒影反射在物體上面。
這邊有photoshoplab.com的教學可以教你怎麼做這個效果。


14.可愛的小圖示 (Cute Icons)
小圖示在Web 2.0的設計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們現在用的小圖示比以前更少了,但是卻更好而且代表更多意義。

小圖示如果可以很容易的就辨認出來,而且具有很清楚的意涵的話,它們會很有用處。可是在很多情形之下,簡單的文字反而更有效果。

過去這些小圖示有時候被過度的使用,好像每個連結或導覽列都一定得用小圖示似的。現在我們可以更廣泛地用清楚的文字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需要在一個面頁上用非常多的小圖示。

Web 2.0的設計師確實是會使用這些小圖示,不過他們只用在具有效益的地方,通常比較簡單、比較有空間的設計,不想要太過醒目,就可以用漂亮的小圖示來裝飾。底下的一些例子可以用來說明不同的情形。

乾淨簡單 (Simple and Clean)

造形花俏 (Cute and Quirly)

不一定得要做一個小出丘。

豐富的細節 (Richly Detailed)
麥金塔作業系統裡面就有許多非常有創意的小圖示,Enhanced Labs有更多的例子。


15.星芒圖案 (Star Flashes)
這些星芒圖案的標籤貼紙看起來好像就貼在網頁上一樣提醒你一些重要的事情。

這其實是跟低價商店學的促銷手法,也因為如此,很適用在一開始的Web 2.0網站,不過也很可能會讓網站看起來很低俗。它有很好的作用,但最好只用來吸引人的目光,提醒一些重要的訊息。

我建議一頁最多用一個這樣的圖案。

其它圖案看起來似乎是被過度使用的樣子,就順其自然了吧!

星期五, 2月 01, 2008

如何決定價格?


底下的文章是我從FunctionFox的一篇文章 "How Do You Determine Pricing?" 翻譯過來的,如果翻得不大好,請指正,謝謝!

FunctionFox訪問Suburbia的總裁Mary-Lynn Bellamy-Willms(President of Suburbia Advertising and Founder of FunctionFox Systems Inc.)。

Suburbia廣告是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設計、廣告、多媒體公司,擅長銷售品牌。我們問Mary-Lynn一些創意工作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何決定價格?(How do you determine pricing in your company?)

一定要問預算以及所分配的工作範圍!設計師太常被要求報價了,但卻不會詢問客戶的預算是多少;這樣就像是在一片漆黑之中胡亂開槍,大多數的設計師可能都會開個很低的價格好拿到案子。好客戶會有預算分配,並且願意和你一起分享。如果他們沒有預算,而且告訴你不知道該怎麼分配預算,給一個數字當作小小的測試(blink test)吧!例如「這類型的工作,我們公司最低的價格是美金5,000元…」如果他們退縮了,你也沒必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了!

如同大部份的公司,我們總渴望可以發掘新的客戶,特別是如果我們相信可以僘開大門給一些具有長期合作的潛在客戶;然而,你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雖然你們是專家,但客戶總在專家之中尋找最低的價格(相反的,最棒的專家價格總是最高的!)!」但是這樣的客戶通常不適合長期合作。

如果你的案子已經報價了,但客戶不能負擔你的價格卻仍想要由你來處理這個案子,試試這些方法:
一、減少工作的內容範圍(Reduce the scope of the project)。假如這案子是給兩個改版樣式,那就減少成為一個改版樣式。這會迫使客戶不再無止盡的修改…如果還要更多改版樣式,你可以表示這樣的要求已超過工作範圍,得再開出額外的報價才行!這樣的做法不但對客戶明確表示了你的承諾,同時也為將來預期的工作設定了一個準則。

二、維持你的報價,但提供小額折扣以用在之後的案子上(Hold true to your price, but offer a small discount that will be applied to future projects)。換言之,如果他們能負擔的只有你評估美金5,000元中的4,000元,還是收5,000元美金,但會給予1,000元美金的折扣用在將來金額達到20,000元美金以上的專案之中。這樣把你的損失從20%降低到5%,並確保以後可以從那裡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
什麼時候可以提高你的價格(When do you raise your rates)?

在你考慮提高價格之前,公司的「可記錄效率(Billable Efficiency)」至少要達到60%以上。提高價格並不能解決可記錄效率的問題;事實上,如果太早這麼做,你可能只是在浪費更多的時間而已。

如果你的可記錄效率達到60%或更高,你就可以承擔提高價格的風險。最好是從正在處理的工作中來打理出你的價目表。整體而言,整理出你的價目表最終將會讓你獲得更高的工時報酬。在我們的公司,我們用某個價格來提供某個系列的服務。我們還沒遇到客戶因為價格的問題而退縮的,因為我們優異的服務足以獲得這個價值,我們總是談到工作的支出比上實際的成本開銷。想要定出價格,我們會回顧過去類似的專案來看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來完成,然後建立出價目表。

你的可記錄效率的目標是多少?如何達到這個數字?(What is your target Billable Efficiency, and how do you come up with those numbers?)

我的目標是達到公司所有員工花費時間60%價值的可記錄效率。業界的平均是42%,意思是多數的公司沒有達到他們應該有的效率。如果你沒有達到42%的可記錄效率,那麼你就真的浪費太多時間了!

舉一個例子:

你有兩個全職、兩個兼職的員工,這樣算三名員工。3個人 X 40個小時(每人每週工作的時數) X 47(一年52週,經過2週的假期、2週的法定假日、1週的病假數之後所得的可記錄效率數字),總共是5,640個小時。

想辦法達到總時數60%的可記錄效率(意味著每位員工的時間 - 那些你認為不是可記錄效率的時間):在這個例子算來,5,640 X 60% = 3,384個小時。

如果在這個例子之中,公司每小時給付的薪資是100元美金,如果他們想辦法達到60%可記錄效率的話,他們應該可以達到基本營業毛利(Annual Gross Income)金額的338,400元美金。如果他們的可記錄效率只達到一般業界的42%,他們將只得到2,368個小時的可記錄效率或者是美金236,800元。意思在是,公司把放在桌上101,600元的美金鈔票拱手讓給別人了!換言之,員工的時間都浪費掉了。

星期四, 1月 31, 2008

沒有第一桶金,再好的投資規劃也是枉然!


這句話是從天下雜誌的「○八風險年 如何投資不敗?」裡頭看到的;提及專家在投資理財上,預估2008年將是投資風險最高的一年,考驗你的不再是「冒險精神」,而是「在風浪中站得穩」的能力。「市場將出現更多無可預知的危機,認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人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從「基本功」做起,確實了解自己能承擔多少風險,以及如何與高風險長期抗戰。

所以你要了解並警慎地走好投資理財的這幾步:第一步「先理債,再理財」、第二步「堅持先投資,後享受」、第三步「基本功第三步:提早因應長壽風險」。

前兩步很多人都「知道」,第三步指的就是為退休生活準備了。這篇文章中,我覺得最受教的是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建議:「沒有第一桶金,再好的投資規劃都是枉然!」說的簡單,而且非常有道理!在M的社會,其實很多人已經都有了;然而M的貧窮人之中,卻有不少人為的只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要的只是活到「明天過後」…如果你不想活在M的底下,努力找到你人生的第一桶金吧!這是投資的前提與門檻。

星期三, 1月 30, 2008

有七樣東西會毀滅一個人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過一句話:「有七樣東西會毀滅一個人:『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良心獲得的快樂、沒有特質的知識、不道德的商業、欠缺人性的科學、不懂得犧牲的崇拜信奉、以及沒有原則的政治。』」

這七樣東西在經過數十年的考驗,在當下依然適用,值得我們好好反省!然而,當我們正在省思這些會毀滅一個人的七樣東西時,你是否曾用另一面來思考:「與這七樣東西相反的,是不是讓一個人成功的七樣東西?」

星期六, 1月 26, 2008

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西方藝術風格,深深覺得藝術是透過一個人的心來述說故事!一個人的心可以透過繪畫、寫作、雕刻…或其它你從沒想過的東西來表達出許多不同的話語;舉「老娼婦(The Old Courtesan,上圖)」為例,她是印象派雕刻大師羅丹(Auguste Rodin)的代表作品之一。羅丹將一位老妓女的悲劇形象,寫實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常常讓觀看的人在看過之後覺得非常的不忍心,想到她一輩子悲慘的生命,很容易就會產生同情心!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沒看過真正實際的雕刻作品,但也許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這女人的身形確實是醜陋無比!然而,在藝術的眼光之中,她卻是異常的美!你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請想想羅丹的主張:「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醜』,在藝術中能變得非常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並非只有表面的樣子而已,試著了解表面下的東西,這樣的生命才是美好的!

星期五, 1月 25, 2008

12個方法讓你成為高收入自由工作者!

如果你是一般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生活上常常會面臨許多問題,收入不穩定,可能會讓你很難過日子…但如果你是「高收入」(High-Profile)的自由工作者,雖然忙,然而生活無虞,能多出許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多一點時間出去旅遊。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高收入的自由工作者呢?看看Skellie在FreelanceSwitch寫的 "12 Incredibly Crafty Ways to Become a High-Profile Freelancer" 這篇文章吧!他給了很多良心建議!簡單描述如下:

網頁設計師(Web Designers)的建議:
提供頂級部落格「[1]免費重新設計網站」、「[2]免費設計識別(Logo)」的服務、[3]透過網頁設計來撰寫一本電子書或自己出版一本設計書。
作家或部落客(Writers/Bloggers)的建議:
為十個知名部落格[4]寫一篇客座文章(Guest Post)、為Digg的頭版內容[5]量身訂作文章、[6]自己出書。
攝影師(Photographers)的建議:
為知名部落格或網站[7]提供免費照像服務、藉由相片部落格[8]發表大量的照片。
插畫家(Illustrators)的建議:
提供受歡迎的部落格、網站、雜誌、或者報紙[9]免費的連環漫畫(comic strip)、[10]創造並行銷網路漫畫(web-comic)市場。
每個人(Everyone)的建議:
提供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做[11]免費小助手(free virtual assistant)、[12]取得十個你最喜歡的顧客的致謝函或推薦書(testimonial)。
以上如果有寫錯請指正。在台灣要做Freelancer確實不容易!Freelancer們,「良藥苦口」,記得仔細看完這篇文章,加油吧!

星期五, 6月 08, 2007

你錯了多久?

一封朋友寄的e-mail寫著說,有一首兒歌安徽人是這樣唱的:『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問你吃桔子吃香蕉。』南京人是這樣唱的:『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傳著傳著,台灣囝仔於是這樣唱:『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所以…你錯了多久?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的城門好像也沒對岸的那麼高是吧?

星期一, 2月 05, 2007

科學與藝術

小時候看電視卡通,曾經希望自己是那神奇的科學家!他們總是可以發明很多讓你永遠都想不到的奇異的東西!然而,不知曾幾何時,在學校上繪畫課的時候,又希望自己是偉大的藝術家!他們總是可以畫出令人讚嘆的作品!科學家的夢想好像已經不見了。台灣有科學家嗎?誰是科學家?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遠哲先生、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先生,他們算是科學家嗎?我想如果我說他們是台灣的科學家的話,也許大家不會反對。朗文字典上說,科學家scientist(或稱科學工作者)是在科學領域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之類工作的人(a person who works in a science, esp.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只有理工類才算科學嗎?也許我們可以說歐美的科學比台灣先進,所以他們的科學家比較多,但如果依照人口比例的話,台灣的科學家又有多少?台灣的科學家在哪邊?中研院士算是科學家嗎?在科學園區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也可以算是科學家嗎?怎樣才算是科學家?有誰一開始發現自己的小朋友喜歡科學,就培養自己的小朋友成為未來科學家的?

台灣的藝術家呢?誰能代表台灣的藝術家?如果我說一路努力、揚名國際、走出自己路的朱銘是藝術家,應該不會有人反對才是。你還有想到誰?顏水龍?怎麼樣才有資格稱作是藝術家?

藝術家可以是科學家嗎?科學家可以是藝術家嗎?科學與藝術是否相相排斥?如果我說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藝術家,但他也是科學家,你會同意嗎?達文西鑽研科學、工程領域就像他的藝術作品般令人難忘與突出。他的手稿中約13,000頁的筆記與繪畫全是混合藝術與科學所組成的紀錄。這些紀錄是達文西在歐陸行程中透過觀察週遭並不斷的創作而來。早在西元1496年,達文西就已經把人類夢想飛行的想法付諸實行了,雖然最後沒成功,但很多的概念例如機關槍、人力或以馬拉動的武裝坦克車、子母彈、軍用降落傘…等等,在之後都對人類產生無可計量的影響!

所以,科學與藝術是可以並存的?

如果科學與藝術可以並存,台灣是否在往藝術與科學的兩個極端走?還是把科學與藝術融合在一起?還是,台灣根本就不重視這個議題?誰在乎是不是科學家或藝術家或科學家兼藝術家,重點是能不能賺錢?!所以台灣真正的科學家與藝術家都只能苦哈哈的?你覺得呢?

星期一, 1月 22, 2007

你會問問題嗎?

東方人常常不比西方人那樣的會問問題,總是在台上的人大聲的問著大家有沒有問題的時候,一片寂靜,鴉雀無聲,除非-你有準備吸引人的獎品要送給舉手問問題的人,這樣就比較有可能會有人問問題,只不過即便如此,問問題的人還是會滿少的…大家都習慣了那種躲在人群裡面當隱形人的技倆,以及「沒事別找我」的駝鳥心態,似乎是很多人的心聲;正當我們覺得問問題很不好意思的時候,麥克.馬奎德(Michael Marquardt)已經幫大家寫好一本書:你會問問題嗎:問對問題是成功領導的第一步(Leading with Questions: How leaders find the right solutions by knowing What To Ask),不過,這可能是進階版,請大家加油些!大家都要超越它!

單就書名而言,其中的「成功領導」也許不是大家都能做到或想做到的事情,但是問對問題的效用我相信絕對遠比成功領導的力量來得大多了!怎麼說呢!提問本身會幫助我們做清晰、邏輯性及策略性的思考。提問能增進溝通和傾聽,也能防止我們誤解彼此的動機。透過提問來「傾聽」每個人的問題,我們可以比被迫去聽根據假設而生成的意見和陳述更容易發現真相。「真相並非從意見而來,而是由開放心態的自由活動而生。」提問讓我們將其他人都視為訊息來源。經由提問,不僅學到是什麼原因直接導致問題或者何種方案也許可以解決問題(單向學習),同時也發現和學習到哪些可能是潛在因素及解決方法(雙向學習),進一步學到是文化和心態造成這些因素及解決方法(三向學習)。

提問的好處很多,但是並非要我們處處問問題,老是把問題丟來丟去。提問是為了思考並找到更好的答案。所以用正面的態度提問,能幫助大家成長;但用負面的態度來提問,則很有可能造成紛爭與困擾!就像廚房用的菜刀一樣,它可以切菜,但也可以傷害人!我相信我們學習提問是為了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將問題適度的解決,而不是製造問題。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於19843年寫《邏輯的系統》(The System of Logic)一書時,就十分強調提問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指出,若無尖銳的批判性思考的協助,只能累積出一堆空洞的意見。「唯有在自己專業領域裡的人,才曉得自己所知是多麼地少。他的理由也許不錯,也許沒有人可以駁倒他,但如果他也無法去駁倒對方,那麼,他的意見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我對於「唯有在自己專業領域裡的人,才曉得自己所知是多麼地少。」這句話非常認同!只有那些不懂的人才會覺得別人的專業領域很簡單!但你就是會遇到這些臭屁的討厭鬼!)

由此可見提問的重要性,我們平常就應該要訓練提問力!那麼,我們該怎麼提問呢?

舉一位有效運用提問式領導的例子,就是美國海軍艦長麥可‧艾伯拉蕭夫(D. Michael Abrashoff)。透過他所謂的「草根性領導」,艾伯拉蕭夫使賓福特號驅逐艦(USS Benfold)──美國海軍最新式戰艦之一──的運作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的方法很簡單,效果卻很驚人。在艾伯拉蕭夫二十個月的領導下,賓福特號只用掉分配預算的75%,卻為美國海軍帶進1400萬美元的進帳。在那段期間,該艦的戰備程度指標是太平洋艦隊有史以來最高的。他手下的晉升率是美國海軍平均數的2.5倍。美軍事前部署訓練週期通常是52天,賓福特號的官兵卻只花了19天就完成訓練。在前一任艦長十二個月的領導期間,該艦有 28件紀律懲戒案,23名海軍遭到解職。在艾伯拉蕭夫指揮期間,只有5件紀律懲戒案,沒有人被解職。前任艦長指揮期間,有31人調離該艦,他們多因抱怨背痛而被改派較輕的工作。艾伯拉蕭夫任內,只有2人因健康因素被調職。通常有三分之一的新兵不能在入伍後第一期訓練過程中過關,僅有54%的新兵能在他們第二次出任務後繼續留在海軍。艾伯拉蕭夫艦長領導時,賓福特號所有的新兵全都簽下第二次出航任務。據估計,1998年,單就這次人員保留就為美國海軍省下 1600萬美元。

究竟他做了什麼,能在不到二十個月內達到如此驚人的轉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就是不斷地提問罷了。他注意傾聽,然後就他所聽到的做出回應。幾乎就在接任後,他立刻用每人15-20分鐘的時間,一一召見艦上300名軍官。他問每個人下面三個問題:「你最喜歡這艘艦的哪一點?」「你最不喜歡哪裡?」「如果能夠,你會如何改善?」每當這些問題有答案時,艾伯拉蕭夫就儘速交付執行。他發現,以前的舊模式不再有效。艾伯拉蕭夫改用這個辦法,並信任他的屬下。他讓大家對他們的工作都很自豪。

「在賓福特號上,每當我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時,在讓事情曝光前,我會試著先在內部尋求解決方法。每次我也會自問三個問題:「我有沒有很明確地告訴官兵我想要達到的目標?我有沒有給他們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和資源?我有沒有給官兵妥善完成工作所需的足夠訓練?」有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正是問題的一部分,而僅僅透過我自己的行動改變,我就能顯著改變整個結果。」艾伯拉蕭夫對每一條規定都提出質疑。他指出,每次有官兵就某些事找他核准或簽字時,他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如果對方的答覆是:「因為以前就是這麼做的。」我就會說:「那不夠好。去找找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過一陣子,他們開始在來找我解決問題前就先做準備工作,並且會向我解釋「這是為何我們這麼做的理由」,或者「我們已經想到一個完成此事的更好的方法」。這麼做雖然快把我屬下的軍官搞瘋了,但是藉由創造一種我們質疑一切的管理文化,也同時訓練我們的官兵對這種做事的新方法隨時保持警覺。

從這個例子,我相信你也稍微了解問問題的一些小技巧了!只不過沒有人一開始就很會也懂得問對問題的,平常就去思考怎麼問?如何問?可以的話,想辦法用行動來證明你的提問力!磨磨你的提問力,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的!

星期一, 1月 15, 2007

人的潛能是無窮盡的!

今天在Engadget Chinese看到一篇超酷的影片,是一位年僅18歲的朋友用微軟作業系統附贈的「小畫家 」畫畫,畫了一幅很棒的圖!從來沒想過居然會有人用「小畫家」來畫畫!有沒有搞錯!?而這事的起因竟是某位網友的「一句話」!?有興趣想看的人,可以到他的部落格「蛇拳阿洗的中國功夫」去欣賞,很精彩唷!看完這影片真的感覺到「人的潛能是無窮盡的!」也許在他創作完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這麼厲害!人常常被其它的人事物所影響,唯有在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才能讓我們「忽略」被外面世界的是是非非,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緻!

星期日, 1月 07, 2007

一封兒子寫給他老爸的信

這是個朋友寄給我一個滿有趣的「故事」,或許大家曾經讀過,但我還是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還記得好久以前,我曾編過一份 "BV" 雜誌,裡頭就曾經提到過這個實驗,於是我又再上網找了一次,花了5.5秒鐘…
美國密西根大學學者卡爾.韋克(Karl Weick)的
「慣性邏輯致人於死」的實驗
將十隻蜜蜂和十隻蒼蠅同時放入一長頸瓶中,然後把瓶子放倒,讓瓶底朝著窗戶。這時,你會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用盡所有的力氣,倒地而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成功逃出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正是由於蜜蜂對光亮的喜愛以及牠們的超群智力,才使得牠們走向死亡。蜜蜂認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亮的地方,於是牠們不停地重複著這種看似合乎邏輯的趨光行動。反倒是那些愚蠢的蒼蠅對事物的邏輯毫不在意,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處亂飛,結果歪打正著地逃出了囚室。這些頭腦簡單者總是在智者瀕臨消亡的地方順利得救。

這陣子我看了一本書,同樣也提到了這個實驗,但它提供兩個不同的觀點:第一個同樣也是說蜜蜂在長頸瓶這實驗的情況下是不如蒼蠅的,因為蒼蠅根本不管這愚蠢的邏輯;但第二個實驗則是說:如果蜜蜂和蒼蠅從同一個地方出發,以另一處的一朵花兒為目標前進,蒼蠅一樣會比蜜蜂更快到嗎?

答案:是蒼蠅…不會再次勝出了!因為蒼蠅會一直到處亂飛,但蜜蜂卻會筆直的往那朵花兒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當然這書上寫的並沒有提到實驗的數據和真實性,但這第二次的比賽我仍然覺得蜜蜂的贏面最好!亂飛不一定就是好,直直的飛也不見得就是不好。人的智力當然遠超過這兩種昆蟲,所以我們可以輕易的「用慣性的邏輯」做出最快速的判斷;在無法突破瓶頸的時候,則可以試著「放開邏輯」這個羈絆。慣性邏輯仍然有其相當程度的重要性,只不過創新或創意,則需要突破這個慣性邏輯才是。

大人常會用自己的角度去幫孩子看事情,卻不曉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說,不知道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孩子看事情的角度通常不大會選擇,常以為自己已經知道所有的事情了!很少能用不同的面向去了解一件事情真正的意涵,所以失去了很多學習的機會,甚至傷別到自己或他人。我覺得孩子像最原始的裸鑽一樣,如果我們能好好帶領著孩子找到人生美好的未來,孩子就會是顆璀璨的鑽石!如果帶不住的話,他們往往會成為尖硬銳利而處處傷人的石頭!我如果是這孩子的爹,看來得好好的和這孩子做深入的溝通了…

星期三, 1月 03, 2007

設計與品牌

今天在yahoo上面讀了一篇蔣友柏寫的文章:設計該從品牌出發。其實早在先前我就已經指出這個答案了。但是「品牌」真正的意涵在這篇文章裡,似乎並不那麼重要,只是個引子而已。這篇文章的標題應該改成:設計三法 - 創意/想法、作品/做法、品牌/手法。這是一種先後順序的邏輯觀念,從「創意」的想法開始,把想法落實成「作品」的一種做法,再把這些作品變成「品牌」的一種手法。說穿了,設計到了最後,還是得走向品牌的道路,否則它的價值將會消失殆盡!對於這篇文章,我也回應了一小段文字如下: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政治」,它影響國家整體運作,包括教育、經濟等,同樣也影響著設計的總體品質。設計有其規則可循,創意產生了設計的差異!然而,並不是說會使用photoshop的人就是設計師、會拿畫筆畫圖的人就是畫家,但這竟是一般台灣人對於設計師或專家在認知上的問題!唯有當台灣整體的文化素養提昇到一定程度之後,設計在台灣才更顯得有價值而珍貴!政府能幫我們嗎?在這之前,我們只得默默的努力了!台灣加油!
最多只能用200個字來回應,所以我的回應也只能寫這麼多!但我覺得台灣的設計師得提昇國際的視野,才能提昇台灣設計師的價值!一方面可以多參加國際性的活動,了解國際上的情形與狀況;另一方面可以主要邀請或舉辦國際性的活動。一旦台灣設計師在國際上的互動多了,視野自然就會寬廣,設計的層次自然就會提昇!如果說現在政府在政治惡鬥的亂象下無法幫助我們,我們只能期待自己並且努力去嘗試,努力必然會有收獲的!

星期三, 12月 13, 2006

一個禮拜的塗鴉

黑秀網看到的一部很有創造力的塗鴉短片。影片中有幾個年輕人在一片牆上塗鴉,畫完塗掉,塗掉又畫,前前後後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看得出來他們滿常在塗鴉的,而且每個塗鴉都很有創意!連身為設計師的人,看了可能都很羨慕吧!分享給大家 。

時尚美學與設計

和大家一起分享蔣友柏替奇摩寫的一篇文章:「時尚美學=無聊的高帽,那設計呢?」文章當然是在奇摩裡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只是在閱讀之後,我覺得他寫的似乎比較「教課書」一點。他試著把文中提到很多年代不同的設計風格,來佐證了他的說法;但是當他提到「回歸到設計的初衷,它就是服務。設計為『物品』服務,使之成為『產品』」這句話時,我則是認為設計的初衷並不是服務,而是一種「溝通」,也就是說,「設計為物品溝通,使物品變成產品,提升了物品的價值」。

如今,想用「服務」來更進一步的提升物品的價值,似乎已經超越了一般設計師所專業的範圍;我不認為一般的設計師能這麼想,所以這意思應該是一種設計的整合,例如把物品設計成可以相互溝通,成為可以衡量的服務;再換個角度來看,講白一點,也許指的就是「品牌」吧!

星期二, 12月 12, 2006

簡約綱領

簡約是什麼?無遠拂界的網路告訴了我們…

以「最少」為原則
簡約風格可以被各種設計風格所應用,它並不要求你拋棄所有珍藏的物品,也不是以“最少綱領”為原則,隻在空空如也的白牆上裝點一兩件飾品。

簡約,意味著精心策劃和分類,合理地減少物品,使自己從雜亂中解脫出來。所有這一切僅僅依靠四個字:寧缺毋濫。

如果你的家與大多數人的家雷同,你可能是擁有的東西太多--書和雜誌、紀念品、家居辦公用品和電腦設備、玩具總匯以及廚衛用具。而且家裏的人口越多,保準你的東西就越多。
(參考資料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