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3, 2006

知人善用

分享一篇電子報的文章給大家看:
<文章開始>
老張的公司最近生意還不錯,公司上上下下忙的不亦樂乎?可是連續幾月結算下來,卻都沒賺到錢?我問老張:「你是用太多人,導致成本太高嗎?還是人效沒有發揮?」他說自己從沒算過,唉!這就難怪了!

【數字沒搞清楚,怎知要用幾人?】

我常常納悶每一家企業他們的「員額編制數」是怎麼決定的?如果說不出來,那麼是憑「感覺」嗎?操作機台的直接人工編制通常沒有爭議,反正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但是屬於行政或是管理的腦力性職務,就很難「算」了。

為何你的企劃部要五個人?「不知道耶!主管申請的。」老闆兩手一攤說。若主管只是為了達成任務,沒有負責經營損益責任,那麼他一定希望自己的人手「越多越好」。

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沒有實施「利潤中心制度」,因為財務帳「做不對」、「做不準確」,也不太敢「公開」。深一層探討則是,小公司你請的是「會計人員」,不是「會計專家」,所以搞出迷糊帳,當然不忍苛責。

【沒有預估,就無警覺】

我看過一家公司的帳,我問老闆跟會計她們一個簡單的問題:「過去三個月來,粗估賺多少?照這樣下去今年可以賺多少?」居然跟我說:「做完才知道」,如果會計功能是「事後」統計,那不如用「計算機」就好了,是嗎?

若是虧損,事後知道已經無法挽救了,連躲債都來不及,為何無法預知後果?因為你只是在「統計數字」,而不是在「管理數字」;作為一個「成功的會計」,必須要扮演好老闆的財務參謀角色,頭腦非常清晰掌握出「可能的後果」,並且即時的提醒老闆以及主管「不這樣就不行」!

員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才有「價值」,這個責任該由老闆或是員工負責?討論這個沒有用,反正一切後果由老闆承受。

【區分輕重難易,分層各有所司】

老闆不知道這個單位要幾人才夠用,那是因為沒有做好「職務分析」,我建議先把所有工作分為三種層次,最低層的工作是幫忙主管處理一些文書,最上層的高級工 作,當然是需要經驗、智慧來企劃、領導執行的責任性工作,也就是主管工作,至於中階層的工作,應該是屬於「部分可以獨立自主作業的中間幹部」。

主管負責「品質控管」,決定「產值大小」,當然只能一位,頂多加一位副主管;而助理則絕對只是「行政成本」,所以不宜太多,但是沒有助理,主管就會「高薪低用」;從成本觀點上看,助理的成本應該由主管承受,這樣主管才會省著用。

中間幹部算是企業裡的「執行」,他要遵照主管的指揮去完成任務,所以中間幹部乃為真正「產值製造者」,必須透過「職務分析法」詳細計算他的時間以及可執行能力,確定應有的「編制員額」,這是絕不能含糊的。

中間幹部的「能力設定」非常重要,若是成本太高造成壓力,程度太低沒有作用,所以一定要「適才適任」。(資料來源:1111人力銀行職涯顧問 吳建宏2006.8.6)
<文章結束>

這篇文章其實也點出了要開設一家公司,中間是有很多學問的,老闆或主管得要懂得員工工作的能力與專業,並且知人善用,否則只是不斷的浪費公司的資金。至於如何提升員工的能力與專業,必須要幫助員工找到他在公司的價值,以及未來應該要如何提升這份價值;一旦員工能意識到其重要性,獲得上司的認同,才能對自己的工作肯定而具有信心,自然而然的就會幫助公司成長獲利。

這道理就很像是員工代表著一具機器裡數千個螺絲釘,老闆和主管負責指揮和管理這具機器的功能與未來的方向;如果員工對自我的價值具有正面積極的信心並獲得認同,員工這顆螺絲就會鎖好、就不會有問題;反之,員工對自我的價值感到疑惑也無法獲得認同,螺絲就會鬆散,公司這具大機器隨時都會有掉零件的可能!

沒有留言: